3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冰川日(World Day for Glaciers),旨在提高全球民众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关键作用的认识,同时应对冰川加速融化所带来的紧迫挑战。
节日起源
冰川是自然界冰冻的守卫者,以浩瀚的冰雪之河雕刻地球,默默地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和地球的变迁。
冰川对地球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淡水储存库,更是地球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冰川为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提供水源,调节海平面,并支撑着生物多样性。
然而,这些冰雪巨人正面临着威胁。全球气温的不断攀升导致冰川以惊人的速度消融,进而引发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并增加了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这些连锁反应对全球生态系统、人类生计以及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应对这一紧迫挑战,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联合国大会2022年12月通过第A/RES/77/158号决议,宣布2025年为国际冰川保护年,并将2025年起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冰川日,旨在提高人们对冰川在气候系统和水文循环中重要作用以及冰川快速融化影响的认识,动员我们所有人共同行动,保护冰川为守护地球生命、造福子孙后代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历史背景
据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7.5万座冰川,覆盖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冰川和冰盖储存了全球约70%的淡水。由于气候变化,地球冰层正在迅速消退。保护冰川和冰盖资源不仅对环境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也影响着经济稳定和文旅服务等。
发展沿革
对于过去的海员来说,冰川是危险的。对于许多当今的艺术家来说,冰川不仅象征着创造力,还象征着我们在气候变暖中正在逐渐失去的一切。
2025年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在位于日内瓦的世界气象组织总部正式启动国际冰川保护年。
冰川编目
国际冰川编目工作最早启动于1978年,主要调查全球山地冰川的分布、储量等信息。随后世界各冰川分布国陆续开始编制冰川编目。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分别于2002年和2014年先后发布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冰川编目,并公布了针对20世纪后半叶至21世纪初期中国冰川变化的研究成果。
2025年3月,在第三届全国冰冻圈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的全面完成,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完成三次冰川编目的冰川分布大国。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