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年三十、除夜,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这天的公历日期会因不同年份而有所不同。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源于先秦时代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邪鬼。此即除夕节令。最早提出“除夕”这个名称的,则是西晋的《风土记》。《风土记》中特别记述了除夕大年夜当时的民间习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除了拜祭祖先之外,吃年夜饭,放鞭炮等为一般常见的习俗。传统上,在大年夜当天的中下午要在门边贴上新的春联。

年夜饭,又作团年饭,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近几年来因社会型态转变,有的家庭不再自己准备年夜饭,而是订购外卖年菜或举家改到饭店、餐馆吃年夜饭。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不过,作为春节七天长假的一部分,除夕都被调整为休息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