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年三十、除夜,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这天的公历日期会因不同年份而有所不同。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除夕源于先秦时代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中记载说: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邪鬼。此即除夕节令。最早提出“除夕”这个名称的,则是西晋的《风土记》。《风土记》中特别记述了除夕大年夜当时的民间习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除了拜祭祖先之外,吃年夜饭,放鞭炮等为一般常见的习俗。传统上,在大年夜当天的中下午要在门边贴上新的春联。

年夜饭,又作团年饭,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近几年来因社会型态转变,有的家庭不再自己准备年夜饭,而是订购外卖年菜或举家改到饭店、餐馆吃年夜饭。

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年夜饭之后,长辈会发压岁钱给晚辈,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红包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外形类似麦穗,表示长命百岁。其中一个说法是岁与“穗”同音,在一些庙宇,会有不少信众等待上头香,插上新年庙宇香炉的第一炷香,据说代表吉利与神明一年的护佑。除夕时,人们会一家团聚,并有守岁的习俗。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年,除夕依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不过,作为春节七天长假的一部分,除夕都被调整为休息天。

相关推荐

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 ...

春节

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 ...

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

‌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日是10月13日。‌ 这一节日于1949年10月13日确立,每年的这一天,全国的少先队员都会以各种形式庆祝这一节日‌。 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地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 历史沿革 中国少年先锋队前身为中国少年儿童队,成立于19 ...

9月28日,普遍获取信息国际日

每年的9月28日是联合国大会于2019年通过决议而设立的促进普遍获取信息国际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Universal Access to Information,简称 IDUAI),也称促进普遍获取信息国际日、国际普及信息获取日,以强调知情权的重要性。 设立背景 2015年 , 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38C/70) , 宣布自2016年起的每年9月28日为普遍获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