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个月时间,终于把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金瓶梅》翻阅了一遍。这本长久以来都被归到“低俗”文学行列的禁书,书名由书中三个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各取一字合成。
《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写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巨作,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世情小说,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成书时间约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虽然内容写的是宋代人物事情,但实际上作者是想展现晚明政治和社会的众生百态,作者抓住当时社会的一角,以批判的笔法,揭露了当时官商勾结的丑恶,有着深厚的时代内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如此,有些人看《金瓶梅》看的是书中的秽亵描述,有的人看《金瓶梅》看的则是透过小说中人物和情节所表达的世情。东吴弄珠客在题序中讲得非常到位: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众生百态,世态炎凉。这是一个充满酒色财气的世界,每个角落都爬满了真实。《金瓶梅》之奇,奇在哪?《金瓶梅》自始至终,极尽真实。生活百态社会风俗家长里短几度春秋。不夹一丝温情,不带一丝伪善。没有谁对谁非,谁好谁坏,谁歹谁善,只将整个事件原原本本给我们做了最真实地陈述。
台湾学者叶思芬女士解读《金瓶梅》,这样写到:“据统计,全书男性角色共553人,女性347人,下有小贩农户,市井流氓无赖,中有商贾士子,中下等官吏,上有当朝贵胄,太监皇亲。一个社会里形形色色的人都被作者写尽了。”自认为写得比较有特色的是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陈经济、宋惠莲和应伯爵。
有道是“年少不懂《金瓶梅》,读懂也不再年少。”明白了这3个人性的真相,才算真正看懂了《金瓶梅》:
- 豪家未必常富贵,贫人未必常寂寞。
短短六、七年时间,西门庆就成为集医药、服装、航运、信贷于一身的商业巨子,常年霸占着大宋清河县首富的宝座,房里拥有六房妻妾,花街柳巷还占着风尘之女,前呼后拥,何等风光。但是,造化弄人,“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他死后,李娇儿盗银、潘金莲偷汉、把兄弟赖账,西门家就此树倒猢狲散。
- 从来清白无遗祸,自古贪争有后殃。
子曰:“君子不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属于自己的东西,当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争来也不会持久。清白的人都不会留下后患;而贪污受贿、争权夺利的人,往往没有好报,到头来一定会遭殃。天道循环,善恶有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哲学家卡莱尔说过:“金钱能做很多事,但它不能做一切事。我们应该知道它的领域。并把它限制在那里;当它想进一步发展时,甚至要把它们踢回去。”
- 有势莫倚尽,势尽冤相逢。
西门庆身边最狂的女人,要数潘金莲和庞春梅。仗着西门庆宠爱,二人有恃无恐,作威作福,主子奴才,张狂无比。西门庆去世之后,她们的靠山倒了。吴月娘终于发威,先是命薛嫂卖了庞春梅,又将潘金莲逐出府由王婆发卖。当一个人依赖的世界倒塌了,那么他的世界末日也就到了。每一条路都是要靠自己走,走好走不好都自己的事情。靠自己的路,是最有底气的。
《金瓶梅》是现实生活的如实还原,真实的让人后背发凉。读罢《金瓶梅》,无喜亦无悲,只是苍凉,只是无助。正是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薄情功利,唏嘘又无奈。
暂无评论